沉痛悼念
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zhàn)略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師昌緒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4年11月10日7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師昌緒先生是我國高溫合金的奠基人。他排除萬難回到祖國,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yè)。師昌緒先生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溫合金、合金鋼、金屬腐蝕與防護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項國家急需的戰(zhàn)略材料及部件,豐富和發(fā)展了凝固理論、相變理論、性能評價方法;引領和推動了我國納米科學技術、碳纖維、金屬腐蝕與防護、生物醫(yī)用材料、鎂合金等學科的快速發(fā)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與工程科學的杰出人才;就我國大型飛機、航空發(fā)動機及燃氣輪機、新材料研究等重點科技領域發(fā)展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多項重要建議,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師昌緒先生用生命譜寫了精彩的人生,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卓越貢獻和高尚品格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贊譽和敬仰。他的逝世是我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師昌緒先生!
師老簡介
師昌緒,金屬學家,材料科學家。直隸(今河北)徐水人。1945年畢業(yè)于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52年獲美國歐丹特大學冶金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fā)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fā)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用作耐熱、低溫材料和無磁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等,具有開創(chuàng)性。
曾獲國家級獎10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國際實用材料創(chuàng)新獎等。
曾任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現為基金委特邀顧問、金屬所名譽所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主席、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理事長、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會長等。
主要從事合金鋼、高溫合金及材料強度的研究工作。領導研制成功中國第一代鑄造多孔氣冷渦輪葉片,為中國航空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學術貢獻
50年代后期,中國作出了高溫合金生產立足中國的決定。師昌緒作為金屬所高溫合金研究組的負責人,從1957年起一方面帶領金屬所小分隊常駐在撫順鋼廠,參加由冶金部主持的航空發(fā)動機的關鍵材料——高溫合金聯合攻關活動,同鋼鐵研究院、航空材料所有關人員一道,解決了中國最早試制開發(fā)的高溫合金GH30的質量問題,繼而對GH37、GH33、GH49、GH44等高溫合金展開了試制工作。另一方面,在所內進行一系列研究與開發(fā)工作,如利用金屬所1957年進口的真空感應爐,在中國率先進行鑄造高溫合金的研究,并于1959年研制出一種不含鈷而其性能達到國際水平的鎳基鑄造渦輪葉片高溫合金。
鎳、鉻是高溫合金及合金鋼常用的金屬元素,當時中國稀缺,國外對中國進口實行禁運政策,使得中國在發(fā)展高溫合金及高合金鋼等關鍵材料方面十分艱難。針對這種情況,師昌緒提出了“以鐵基代鎳基高溫合金及發(fā)展不含或少含鎳鉻的合金鋼”的倡議。他利用中國擁有豐富資源的稀土元素,開展了“稀土在鎳基高溫合金中的作用”的研究,并與撫順鋼廠合作率先開發(fā)了一種鐵基高溫合金-808(GH135),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鎳基合金GH33,作為航空發(fā)動機關鍵部件——渦輪盤,投入了批量生產,裝備了數以千計的發(fā)動機。他還在發(fā)展中國鐵基高溫合金的冶煉、壓力加工、拉削與切削等工藝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期,鋼鐵研究院、上海鋼研所及航空材料研究所也分別研制成功鐵基高溫合金GH130、GH302及GH140,其中GH140得到廣泛應用。在師昌緒指導下,于60年代末金屬所又研制出一種用于渦輪盤的鐵基高溫合金761,該合金的屈服強度高,并可在700℃長期工作,處于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現在為中國先進發(fā)動機所試用。
師昌緒金屬所科研人員為“東風13”發(fā)動機,開發(fā)一種比GH49 性能更高的變形合金539,但存在著變形困難、成材率低等問題,師昌緒提出了包套擠壓工藝方案,即在合金錠的外面包一個低碳鋼外套,既可保溫,又可起到潤滑作用。在三向應力作用下,幾乎任何難變形的合金錠均可擠壓出棒材來。但由于50年代末,中國當時所擁有的擠壓機能力太小,不可能提供出可應用之材。后來,這種包套工藝被擴展到包套軋制工藝,因而為中國變形高溫合金的開發(fā)提供了新途徑。
1964年,金屬所接受了航空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榮科提出的“設計——材料——制造一體化”方案建議,將金屬所、410 廠及六院二所組織在一起,通力合作研制出精密鑄造多孔氣冷渦輪葉片,使中國發(fā)動機性能提高一步。僅金屬所就組織了上百名科技人員一起攻關,由師昌緒、胡壯麒“掛帥”。在研制過程中遇到許多技術難題,如型芯材料的選擇,因在近100毫米長的葉身中,要均勻地排列粗細不等9個小孔,最細的直徑僅0.8毫米,而在側面進氣口處還要有一個彎角。這種空心葉片比美國生產的那種從底部進氣的短葉片型芯制作工藝要難得多。究竟采用何種材料制作型芯,他們查閱了許多資料也未解決。此時,他們從一美國雜志上刊登的一幅出售不同規(guī)格的細石英管的廣告中得到啟示,決定采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此外,在型芯定位、造型、澆注、脫芯、壁厚測量以及斷芯的無損檢測方法上均作了細致的研究。僅用1年多時間,中國第一代鑄造多孔空心葉片在金屬所實驗室誕生了。經過“吹風”試驗與發(fā)動機廠試車,證實了空心葉片比實心葉片的表面溫度降低了100℃以上,滿足了設計要求。接著,師昌緒等又解決了生產中的成品率及合金質量等問題,10年后,國家把空心葉片生產轉移到貴州基地,三機部仍點名由師昌緒帶隊,為其解決技術問題。當時貴州基地生活清苦,師昌緒全然不計較,日夜工作在車間里,分析技術難點、制訂操作規(guī)程與建立檢驗標準。由于他的表率作用和科學態(tài)度,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空心葉片生產終于突破了技術關,其成品率甚至超過已投產數年的實心葉片。1965年空心葉片研制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在世界上第二個采用鑄造空心渦輪葉片的國家,直到90年代,中國主要殲擊機發(fā)動機仍采用該工藝制作渦輪葉片,而且向國外大量出口。80年代初,英國著名航空發(fā)動機制造廠家羅·羅公司的總設計師胡克教授,當其參觀中國研制的鑄造空心葉片后,感慨地說:“單憑見到這一實際成就,就不虛此行。”該項成果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為參加該項課題組的人,包括師昌緒在內,沒有一個人見過這種多孔葉片,更不要說它的制造工藝了。
70年代初,師昌緒等與無錫動力廠合作,承擔了中國第一代耐熱腐蝕合金(IN 738)制作大型渦輪葉片的研制,并用于南京汽輪機組。
師昌緒在從事航空用、民用高溫合金研究開發(fā)的同時,在新型高合金鋼方面也同樣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fā)工作。1958 年,他與姚漢武開發(fā)的不含鎳的奧氏體耐蝕鋼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業(yè)設備上,具有優(yōu)異的抗蝕性。經中小型尿素廠推廣后,獲得好評。為了研究該種鋼在尿素生產過程中,在缺氧條件下仍具有優(yōu)異耐蝕性機理,他們曾設計與制造了一套在線測試電化學的精密裝置,安裝在南京化肥廠,并探明了耐腐蝕的原因。師昌緒多次在現場解決冶煉、熱加工等問題,為鉻錳氮鋼的研制和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師昌緒與李有柯等還開發(fā)了鉻錳氮系耐熱鋼和無磁鉻錳氮系高強度不銹鋼,前者用于工業(yè)爐,后者用作潛艇桅桿。在師昌緒的指導下,張彥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開始從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通過相圖、相變規(guī)律、組織結構和各種性能的系統(tǒng)研究,表明這類鋼在液氮溫度下比鎳鉻不銹鋼具有更好的韌性,是一種良好的低溫材料;作為耐熱材料,其性能不亞于鐵鉻鎳基高溫合金A286;作為無磁材料,其性能優(yōu)于鎳鉻不銹鋼。為了推廣該鋼種,對其冶煉、壓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藝制度,從而推動了全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與發(fā)展。
70年代初,師昌緒等與無錫動力廠合作,承擔了中國第一代耐熱腐蝕合金(IN 738)制作大型渦輪葉片的研制,并用于南京汽輪機組。
師昌緒在從事航空用、民用高溫合金研究開發(fā)的同時,在新型高合金鋼方面也同樣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fā)工作。1958 年,他與姚漢武開發(fā)的不含鎳的奧氏體耐蝕鋼OCr17 Mn14Mo2N,用在尿素工業(yè)設備上,具有優(yōu)異的抗蝕性。經中小型尿素廠推廣后,獲得好評。為了研究該種鋼在尿素生產過程中,在缺氧條件下仍具有優(yōu)異耐蝕性機理,他們曾設計與制造了一套在線測試電化學的精密裝置,安裝在南京化肥廠,并探明了耐腐蝕的原因。師昌緒多次在現場解決冶煉、熱加工等問題,為鉻錳氮鋼的研制和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師昌緒與李有柯等還開發(fā)了鉻錳氮系耐熱鋼和無磁鉻錳氮系高強度不銹鋼,前者用于工業(yè)爐,后者用作潛艇桅桿。在師昌緒的指導下,張彥生、李依依等于1959年開始從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通過相圖、相變規(guī)律、組織結構和各種性能的系統(tǒng)研究,表明這類鋼在液氮溫度下比鎳鉻不銹鋼具有更好的韌性,是一種良好的低溫材料;作為耐熱材料,其性能不亞于鐵鉻鎳基高溫合金A286;作為無磁材料,其性能優(yōu)于鎳鉻不銹鋼。為了推廣該鋼種,對其冶煉、壓力加工和焊接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藝制度,從而推動了全國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的研究與發(fā)展。
歷史評價
師昌緒熱愛祖國、熱愛人民。50年代他爭取回國時,導師科恩教授熱情挽留他,師昌緒回答說:“我是中國人,中國需要我,而美國并不缺少像我這樣的人”?;貒笤?ldquo;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了很大沖擊。但是,所有這些不公正待遇和折磨均未能動搖他對祖國的一片赤誠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信賴。之后,他被派到一個中專程度的培訓班工作。他在教書之余,收集與閱讀大量文獻,每天清晨3點起床伏案疾書,不到一年時間,他與合作者完成了一部既有基礎概念又有最新動態(tài),達70萬字的金屬學講義。
師昌緒自強不息,有極強的自我犧牲精神。他從美國回到祖國時,有上海、北京與沈陽三個地方,任其選擇。但在填表時,他寫的是“服從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后,又從事與他在美國所學專業(yè)相差甚遠的工作,而他毫無怨言,邊工作邊學習,并做出了成績。他不懂俄文,為了需要,竟依靠查字典,譯出了<金屬學物理基礎>一書中液體金屬結構與凝固兩章。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使他在眾多工作中獲得突出成績。
師昌緒善于發(fā)揚學術民主、培養(yǎng)人才不拘一格。他在金屬所工作期間,充分發(fā)揮研究人員的專長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幾十年來,在他指導下,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壯成長,其中已晉升為高級職稱的百余人,不少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有的擔任研究所所長、工業(yè)園總經理、省科協(xié)副主席等,這些人具備業(yè)務專長和較強的管理能力。他是金屬材料和金屬腐蝕與防護兩個專業(yè)的博士生導師,10余年來,在金屬所與腐蝕所其他高級研究人員的協(xié)助下,培養(yǎng)了博士生近40人,碩士生45人,發(fā)表論文近200篇。同時,他還兼任清華大學、東北工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等6所大學的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
在中國冶金科技發(fā)展史上鑲嵌著師昌緒的辛勤、務實、忘我等優(yōu)秀品格以及他的豐碩成果。這位中國人民優(yōu)秀的科學家為振興中華仍在不遺余力地奮斗著。